最近,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在接受法國媒體采訪時被問及克里米亞的所有權。盧沙野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采訪陷阱,說克里米亞的問題取決于從哪個角度來看。但記者堅持不懈,不斷詢問,隨后盧沙野發表了言論,在國際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
盧沙野說,如果基于記者提到的國際法,那些前蘇聯國家甚至沒有有效的國際法地位,因為沒有國際協議來確定他們作為主權國家的地位。許多西方國家認為,這樣的聲明等于否認了波羅的海在國際上的主權地位,這自然引起了波羅的海三個小國的不滿。
對盧沙野大使言論的片面理解是完全抹黑。這句話是在極端“逼問”的情況下,根據當前的采訪語境給出的,結合當時的對話場景進行解讀。有媒體人士表示,這樣的脫稿漫談采訪更像是一種“辯論”的形式,不僅凸顯了正確性,也凸顯了理解事物的信息量。與此同時,在克里米亞問題上,盧大使并沒有給出武斷的結論,而是從另一個角度提供了信息。而這些信息也涉及到完全的歷史事實。畢竟,當蘇聯解體時,波羅的海三國和格魯尼亞都沒有簽署《阿拉木圖宣言》,這導致了可能發生的歷史糾紛。
陸沙野發表相關言論后,不少國家反應激烈。法國外交部隨后召見盧沙野,要求他解釋自己的言論。除了波羅的海國家提出嚴正抗議外,80多名歐洲議會議員要求法國驅逐盧沙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中國尊重蘇聯解體后成立的所有共和國的主權地位。盧沙野接受采訪的文章已從官方網站上刪除。此外,外交部還澄清說,這是盧沙野大使的個人言論,并不代表中國政府的政治主張。
盧沙野大使引發的輿論也傳達了中國的弦外之音。從表面上看,外交部的相關講話是對盧沙野言論的糾正,但實際上反映了當前中國外交政策的靈活性。許多媒體人士認為,這是中國外交由守轉攻的又一重要體現。此前,《每日鏡報》批評中國“狼戰士外交”時,前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曾表示,有人以“莫須有”罪批評中國時,能像狼一樣,而中國只能是“沉默的羔羊”嗎?
西方國家對臺灣問題的出格發言已不勝枚舉。許多美國政客認為這是一張贏得政治聲譽的好牌。此前,佩洛西逃往臺灣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國務卿布林肯曾表示,佩洛西個人決定是否去臺灣。拜登在隨后的一次采訪中也表示,這是一種“個人行為”,與美國政府無關?;诖?,我們自然可以澄清,這是盧沙野大使的個人言論,具有特殊的語境,并不代表中國的官方立場。
此外,在這件事上,它也反映了西方國家赤裸裸的雙重標準。他們在克里米亞、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問題上談論了國際法,但在《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明確表示,臺灣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但一再被忽視。危險的心可以看出來。
目前,盧沙野大使的個人言論還沒有結束,我們將繼續關注下一步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