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歡:專注于兩性情感、婚姻家庭、自我成長性格等心理分析,關注我給你帶來的更多知識)
在《烏合之眾》一書中也提到了類似的觀點:
無意義的合群往往會讓人失去個性,失去最基本的判斷能力,最終成為社交的傀儡。
你有這樣的經歷嗎?
人越多,你就越不想說話;
你周圍越吵,你就越想逃跑。
當你年輕的時候,你也喜歡社交,沉浸其中,和不同的人成為朋友;
但年齡越大,你就越不喜歡社交,變得越來越沉默,愛上獨處。
這種變化意味著什么?
-01
看透了社會的本質
社會交往的本質是什么?是價值,是利益,是各取所需。
當你有價值的時候,你身邊不乏“朋友”。
俗話說:“窮在鬧市區沒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當你有錢、有能力、有地位的時候,即使是八竿子打不過的親戚朋友,也會聚集在你面前,對你各種奉承。
而當你沒錢的時候,那些和你“推杯換盞”的朋友,都躲得遠遠的,怕你會給他帶來麻煩。
在社會交往中,同樣存在:嫉妒、攀比、算計、奉承、逢場作戲。
各種虛假、不堪、吵鬧的事情,都會發生。
當一個人看透了社會的本質,他就開始“活明白”。所以,他還是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讓自己慢下來,讓生活慢下來;
重新選擇一條適合自己、愿意堅持的人生道路。
-02
看淡了,不愿意多解釋,不愿意多解釋
一個人的成熟有時需要一個機會。
比如:
當你年輕的時候,如果有人不理解你的想法,那么你就會互相爭論;
如果有人誤解了你,你必須爭取對錯,讓他為你道歉。
有人在背后議論你,嘲諷你,指指點點,你也會馬上回去。
但是,你越來越發現:
對于那些不懂你的人,不管你怎么解釋,他們還是不懂;
對于那些嫉妒你的人,不管你怎么藏拙,他們還是嫉妒你。
什么是一個人的真正成熟?突然看淡了,不愿意爭論。有人理解你,是幸運的;沒有人理解你,是現實。有人贊美你,就是幸福;
有人嘲笑你是必然的。
畢竟,有些人喜歡你,有些人自然不喜歡你,這些都遵循“社會能量守恒定律”。
-03
攢夠了失望,于是悄悄離開了
成人關系的結束從來沒有突然發生過,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就像花枯萎一樣,往往是根莖葉的順序。
一個人在社交中,開始獨處,變得沉默,不愿與人交往;
事實上,正是因為他攢夠了失望。
比如:
面對朋友,你總是想真誠地改變真誠,但你換來的是黑心;
你為朋友兩肋插刀,無條件付出,換來敷衍;
你的主動熱情,換來冷漠;
你不遺余力地互相幫助,換來的是你落難時,對方落井下石。
無論一個人的心有多熱,當他經歷了很多背叛,悲傷,也會失望。
就像你在上一段感情中,被騙得很慘;所以在遇到新人的時候,你也會患得患失,猶豫不決。-04
所有真正成熟的人都喜歡獨處
真正熱愛獨處,享受獨處,能獨處的人,往往不孤獨。
相反:
他們喜歡獨處,只有獨處,才能使人的思維極其活躍。
心理學研究表明:
如果一個人能適應孤獨,那么他的思維、行動、想象力,就會最大限度地受到刺激。
為什么許多作家喜歡在深夜創作?
為什么有些作家會選擇遠離嘈雜的環境,找到一個安靜的寫作場所?
因為安靜的環境,獨處的心態,能讓人的靈感噴涌而出。
在社會交往中,有幾個過程:渴望社交,沉浸在社交中,反思社交,梳理社交,與自己獨處。孤獨的人,從不孤獨;
相反,他們的內心和精神,非常豐富和充實。
今日話題:
你喜歡獨處還是社交?